2)咳嗽_癫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气,必先发散,然后可用。诃子味酸苦,有收敛降火之功。杏仁散肺中风寒,然形实有热,因于寒者为宜。桑白皮泻肺气,然性不纯良,用之者当戒。马兜铃去肺热而补肺也。生姜辛能发散也。罂粟壳不可骤用,乃后收功药也。人参以其气虚,或新咳挟虚者可用。若风寒邪盛,或久嗽肺有郁火者,不可用也。栝蒌仁甘能补肺,润能降气,胸中有痰者自降。

  凡咳嗽口燥咽干有痰者,不可用南星、半夏,宜用栝蒌仁、贝母。若饮水者,又不宜栝蒌,恐泥膈不松快耳。

  方参苏饮治四时感冒,发热头疼,咳嗽声重,涕唾稠粘,中脘痞满,呕吐痰水。宽中快膈,不致伤脾。此药大解肌热潮热,将欲成劳瘵之证,神效。

  紫苏(一钱)前胡(一钱)桔梗(一钱)枳壳(一钱)干葛(一钱)陈皮(一钱)半夏(一钱)白茯苓(一钱)甘草(七分)人参(七分,实热者去之)木香(五分,气盛去之)

  上锉作一剂,生姜三片,黑枣二枚,水煎食后温服。若天寒感冒,恶寒无汗,咳嗽喘促;或伤风自汗,鼻塞声重,咳嗽,并加麻黄二钱,去皮杏仁一钱,金沸草一钱,以汗散之。若初感冒,肺实有热,加杏仁、桑白皮、黄芩各一钱,乌梅七个。胸满痰多,加栝蒌仁一钱。气促喘嗽,加知母、贝母各一钱。肺寒咳嗽,加五味子、干姜各七分。心下痞满,或胸中烦热,或停酒不散,或嘈杂恶心,加黄连、枳实各一钱,干葛、陈皮倍用之。鼻衄,加乌梅五个,麦门冬、茅根各一钱。心盛发热,加柴胡、黄芩各一钱。头痛,加川芎一钱,细辛八分。咳嗽吐血,加升麻、牡丹皮各一钱,生地黄一钱五分。劳热咳嗽,久不愈,加知母、贝母、麦门冬各一钱。吐血,加阿胶、牡丹皮、赤芍药各一钱,生地黄一钱五分,乌梅七个。咳嗽痰中见血,以本方加四物汤,名茯苓补心汤。妊娠伤寒,去半夏,加香附。

  清金降火汤泻肺胃中之火,火降则痰消嗽止。

  陈皮(一钱五分)半夏(泡,一钱)茯苓(一钱)桔梗(一钱)枳壳(麸炒,一钱)贝母(去心,一钱)前胡(一钱)杏仁(去皮尖,一钱半)黄芩(炒,一钱)石膏(一钱)栝蒌仁(一钱)甘草(炙,三分)

  上锉一剂,生姜三片,水煎,食远临卧服。

  二母宁嗽汤〔批〕(按此方治四时一切痰嗽,无问新久,肺气有余者宜之)治因伤酒食,胃火上炎,冲逼肺金,以致咳嗽吐痰,经旬不愈,一服即瘥。

  知母(去毛,钱半)贝母(去心,钱半)黄芩(一钱二分)山栀仁(一钱二分)石膏(二钱)桑白皮(一钱)茯苓(一钱)栝蒌仁(一钱)陈皮(一钱)枳实(七分)五味子(十粒)生甘草(三分)

  上锉一剂,生姜三片,水煎。临卧时,细细逐口服。

  润肺豁痰宁嗽汤(云林制)〔批〕(按此方治痰嗽兼阴虚者宜之)

  陈皮(五分)半夏(姜制五分)白茯苓(四分)甘草(炙,三分)黄柏(酒炒,五分)黄芩(酒洗,三分)知母(酒炒,五分)贝母(去心,五分)天冬(去心,三分)麦冬(去心,三分)紫菀(酒洗,三分)款冬花(酒洗,三分)桔梗(三分)熟地黄(五分)当归(三分)

  上锉一剂,生姜三片,水煎温服。

  吸药如神散(陈太医传)〔批〕(按此方治久年痰嗽专攻之剂)治风入肺中,久嗽不愈。

  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青礞石(过)白附子枯矾孩儿茶(各等分)

  上为细末,纸燃烧烟,令病患吸之。

  灸法治久患咳嗽,百药无效,可用此法。

  将病者乳下,大约离一指头,看其低陷之处,与乳直对不偏者,此名直骨穴。其妇人即按其乳头所到之处,即是直骨穴也。艾灸三壮,其艾圆如小豆大。男左女右不可差,其咳即愈。如不愈,其病再不可治矣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